当前位置:首页 > 校园动态 > 媒体聚焦
小班化,盐外抢到了黄旗衫
添加者:信息中心
添加时间:2008-12-17
阅读次数:5362

小班化:盐外抢到了黄旗衫


2007年7月10日,成都市教育局发出《关于在我市部分区(市)县中小学开展小班化教学实验的通知》,将在成都部分区(市)县的17所中小学开展小班化教学试点。至此,这个被写入成都教育“十一五规划”的小班化教育,正式开始启动。


从2002年开始,盐外已经率先实行了小班化,初中高中的班级人数均限定在35人以下,高于“实验通知”里面“高中控制在40人以下”的标准。


当杨伟局长对着媒体慷慨陈词“小班化教育将是成都教育的发展方向”时,盐外的小班化教学已经在悄然中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在这场伴随着“教育均衡”而下的势不可挡的洪流中,盐外站在了弄潮的浪尖,在成都教育的小班化初始赛段,盐外抢到了属于自己的黄色领旗衫。

盐外:以小班化为抓手


上世纪90年代末,上海在国内率先推行小班化教育,开了国内小班化教育的先河,由于处在摸索阶段,小班化教育的理论一直存在着巨大空白。紧接着试水小班化的学校都面临着这样的问题:没有具体的理论可供指导,没有具体的模式可供借鉴,打个比方来说,一方面每个人似乎都能看到了小班化教育所呈现的美好前景,但一方面又不得不摸着小班化这块石头小心翼翼的过河。


盐外自然也不例外,从小班化实验之初,盐外人就一直就没有停止过对小班化的探索,2005年到2007年,连续三年的教育教学研讨会上,盐外都以“小班化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为主题展开研讨,课堂的呈现,论文的交流,专家的讲座,都不同程度上折射出盐外急于想在小班化教学中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来。在实践路上的摸索中,在各方思想的砥砺下,盐外以外语为特色,以小班化为抓手的教育思路开始日渐明晰。

盐外小班化特色一:营造家园气氛


盐外,这座毗邻成都著名五星级酒店“家园酒店”的学校,一直致力于打造校园的家园式氛围,并将之纳入自己的小班化特色之一。


小班化因其人数较少,成功的小班化管理应该让每个学生感受家庭般的温暖,而这种温暖应该是建立在学校如家园这个大环境之上的。


盐外教学楼的走廊上悬挂着学生在各项活动中的精彩剪影,拔河比赛的助威呐喊、军训场上的飒爽英姿、实验课上的妙趣横生······,这些精彩的瞬间被记录下来,就好比是一个家庭的相册,每一次翻阅,很多人都可以依稀看到自己成长路上的痕迹。还有欧式长廊上那一幅幅学生的画作,就像一个家庭总喜欢把自己孩子的得意之作悬挂出来,让这种成功的体验更长久的驻留在孩子的心中。


这种家园气氛的营造,在每年一度的元旦晚会上达到高潮。每到晚上,校园内张灯结彩,那一盏盏红灯笼烘托出吉祥、温馨、如意的家庭氛围,学生自编自演,精彩纷呈的晚会节目,一堆堆熊熊燃烧的篝火,还有那五彩缤纷,绚丽多姿的焰火,让每个盐外学子深切体会到一种家庭般的温暖。


也许,若干年后,当学子们提到盐外这个名字时,他们会觉得这不仅仅是他们曾经学习的一个地方,而这个名字的后面应该还更多了一份温馨、一股暖意。

盐外小班化特色二:因材施教,个别辅导


苏霍姆林斯基说,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因为人数少,小班化在为教育者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提供了充分的保证。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一个班级同样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学生,当然,我们习惯上或许可以将几个学生归于某一类,但细究起来,这一类之间又存在着诸多不同,限于时间和精力,大班教学往往只能在这一类学生上采用较为笼统的教育方法,而无法真正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相比较而言,小班化教学在因材施教,加强对个别学生的个别辅导上显现出了其优势。


盐外自小班化实施以来,一直重视实施个别教育的策略,教师利用自习课和课间的时间,对学生进行个别培优补差,利用晚饭后的那段时间和学生围着操场交流沟通,还有不少老师深入到学生寝室嘘寒问暖,和谐而亲密的师生关系在盐外校园蔚然成风。亲其师,信其道,连续几年,盐外的中考成绩获得市教育局的表彰,高考成绩的发展率名列前茅。

盐外小班化反思之一:小班化彰显课标精髓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最终目标”,而相对于大班教学,小班化教学让“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理念更具操作性,换言之,小班化教学为“以学生为主体”提供了一个更具操作性的平台,让“以学生为主体”变成一种切切实实的可能。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又叫填鸭式教学,这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学方式,60个人是这样讲课,30人也是这样授课,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无法发挥小班化教学的优势,更是对新课标的一种悖逆。


小班教学绝不仅仅是班级!!!